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均瑶集团总裁王均豪: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6 12:12: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0-04-06 《投资家》 青山,记者黄冰  从20多年前的三百块学校饭菜票印刷合同,到18年前破天荒的民企参与包机航运;从经久不衰的牛奶,到组建当年就实现盈利的中高端民营航空公司,有一家公司从温州做到了上海,并且成为罕见的投资、专业经营的成功企业,这就是均瑶集团(简称“均瑶”)。   对于很多人来说,均瑶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它的传奇掌门英年早逝,以至于有人会猜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突来的变故,或者现在的乳业天下就不会是蒙牛和伊利;历史不会重演,世俗的人生也不会,好在均瑶这块金字招牌没有因为乳业的平淡就淡出公众视野,它甚至更光彩了,也有了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国际化百年老店”的目标。   这样的一份荣耀之后,自然少不了现在的副董事长兼总裁、也是王氏三兄弟中最年轻的弟弟王均豪的一份打拼。而就在第三届中国CEO高峰论坛上,王均豪被评选为“2009年度中国十大杰出CEO”。

民航里的“泥鳅”

  现在说起均瑶,投资圈里的人除了想到均瑶控股的大厦股份(600327),更多的还是会想到均瑶旗下的两家航空公司——全资的上海吉祥航空有限公司(Juneyao Airlines Co.,Ltd.,简称“吉祥航空”)与间接控股的奥凯航空有限公司(Okay Airways Company Limited,简称“奥凯航空”)。   王均瑶曾自称是“误打误撞”进到了航空业。1991年,温州永强机场(简称“温州机场”)建成后,除了北京、上海等有限的几条航线,温州机场的航班数十分有限。   精明的温州商人立刻从中嗅出了商机,所谓“找市场不找市长”,王均瑶从开通长沙航线开始,一口气开通了多条省会城市的航线。   当时的政策不允许民营企业“掺和”航空业,王均瑶就以挂靠在国有航空公司下面的方式,生生地在航空业壁垒森严的大门边撬开了一条缝。   很多人把王均瑶的这一尝试称为“胆大包天”,但是这种挂靠的生存方式,显然不是一个正处于野蛮生长期的民营企业所能够安之若素的。包机业务看起来很风光,却只是一种市场营销行为,并没有自己的实体公司,也没有自己的品牌,连飞机都是别人的。   为了不只是在航空业的周边打转转,2002年均瑶集团入股武汉航空,成为第一家入股国有航空的民营企业。不过很快,均瑶就退了出来,因为只能参股18%的苛刻要求,让均瑶希望借此控股一家航空公司的愿望落空了。   显然,做一个航空企业的小股东也不是这个温州民企想要的。那么,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始终觉得自己要有飞机在手上。”这是王均瑶在开始包机业务时就有的想法。2004年,国家对于航空业的发展放开了政策,吉祥航空应势成立。   现在吉祥航空不仅有了14架飞机,还计划每年增加4-5架左右,三年连续盈利在王均豪看来并不意外,“我现在办航空公司,实际上我有虚拟航空16年的经验。”   这两年来,民营资本对投身航空热情不减,可惜现实情况似乎并不美妙,被收购甚至破产的消息不时传来。虽然控股的奥凯航空也出了一点股东冲突导致停飞的插曲,但是所幸很快调解复飞,自有的定位中高端的吉祥航空更是实现了连续三年的盈利。   这样的一番成就背后,均瑶有什么独门利器?   在王均豪看来,成功有成功的原因,失败有失败的原因。对于别人具体的失败的原因,他不想多做评价,而均瑶航空业务成功的原因,一个是此前16年的被其称为“虚拟航空”的经验,另外一个就要归于专业的航空公司的运营团队,最后就是战略定位。   “我们两兄弟并没有兼任航空公司的总经理,总经理都是专业的航空公司的总经理。”王均豪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介绍,在制定航空战略计划的时候,他们都是对照一些国际标准,进行战略的制定和战术的实施。   而与当下很多航空服务同质化有别,均瑶从营销角度尝试走差异化的道路。有了中高端的定位,战术配合也很重要。为了吸引中高端的客人,均瑶在战术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全部引进全新的飞机,全新飞机的舒适度、安全系数要好一点;把椅子布局最小化,座椅的间距达到最宽,同时在经济舱座椅也装上一般头等舱座椅才配备的头靠,这样舒适度可以提高,头靠可以折叠、靠着睡觉。   而谈到均瑶与国有航空公司的竞合关系时,王均豪表示,现在的合作就是和谐发展民航,“我们民营航空的定位很清楚,因为毕竟有三大航空公司。我们只是希望民营航空能够给航空界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我常开玩笑说,允许民营办航空公司,当然也不是谁都能办,允许民营办航空等于给这个行业放了一条泥鳅进去,而不是鲸鱼,所以我们就是努力做出一些自己的特色。”

差异化营销

  除了民航业务,营销板块也占据了均瑶很重要的位置。   其实早在1990年的亚运会,均瑶就已经涉足体育文化产业,作为主业之一的乳业自不必说,商业百货也是后来的并购之举。   都以为均瑶是在为北京奥运会生产福娃的时候,才一脚踏进了体育文化的大洪流里,实际上,跟文化产业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1990年的亚运会,以印刷起家的均瑶,从印刷有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的不干胶开始,就结缘了文化产业。   “没有无缘由的爱和恨。”王均豪介绍,因为参与了亚运会的一部分相关业务,所以奥运会来了,就很自然地接上了。再接下来,总部位于上海的均瑶自然不会错过世博会给东道主带来的机遇——在上海的南京路上,顶着一两千万租金的“高”帽子,均瑶开出了世博会特许产品的旗舰店。   现在均瑶的文化产业,已经涉及到体育文化相关的礼品纪念品开发、设计、生产和营销,开发的产品有几千种:包括玩具、礼品、徽章等十数个品类,而合作的范围也开始面向顶尖的国际赛事,包括与NBA、FIFA的战略合作。   这一看起来与主业相去甚远的业务,王均豪却认为恰恰符合“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他笑称自己的产品是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这与我们向‘现代服务业’调整的方向一致。”   值得关注的是,具有“发家”色彩的食品饮料业务,目前却仍然以最初的乳饮料为主,在进入行业16年来都没能显示出一点市场霸气。   不过均瑶看起来并没有退出去的意思,“我始终觉得乳业是一个向上的行业,现在还早着呢,还没有到定格局的时候。”王均豪如是说。   但是,这16年里均瑶做了什么?为什么没有做大呢?面对市场的质疑,王均豪反而别有一番体会,他认为“企业应该是追求先做强再做大,在16年的发展中,我们始终追求的首先是质量,而不是做大”。   在2008年著名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均瑶是少有的未被查出问题的乳制品企业之一,做好内功也许可以解释王均豪所谓的“做强”。王均豪解释说,在现在的中国市场,竞争往往演化为低层次的价格战,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奶卖的比水还便宜,“我觉得就是要尽量避开这种价格战的竞争,走差异化的路线。”   均瑶在乳制品上采取的“差异化战略”与他们的文化产业相关。他们与日本奥特曼动漫公司合作,得到奥特曼形象在中国的使用权,甚至广告宣传也采用了奥特曼的主题。这样的整合营销方式定位的消费群体显然很明确,就是面向儿童。   王均豪认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波峰和波谷期,现在均瑶没有做到行业的老大,反而正好是避过了波谷。

机会性置业

  和大多数热衷投身房地产投资的实业企业不同,均瑶似乎无意为之,虽然间或也会有物业开发穿插其中。   “置业这一块,我们叫做‘事业部’,是一种机会性的,不是我们的产业之一,不在主业板块中,是有机会觉得投资合适就会进入,因为从财务结构来说,也需要长短结合,是出于这个考虑,作了一些安排,主要是为了配比投资的长短性的问题。”王均豪以上海的写字楼项目为例,这也是机遇性的,有这么一个机会,才会进入;至于像宜昌的五星级宾馆,当时是觉得每年有现金流,算做长线投资,加上宜昌也没有五星级宾馆,所以投资这样一个宾馆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王均豪将这种投资选择称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实际上,对于房地产的投资,均瑶更多的还是遵循“百年老店”的大布局,优先考虑的是安全因素,地产虽然高利润却也同样具备高风险,所以对做地产,王均豪强调说“时机还不成熟”。   至于武汉的汉江苑住宅项目,王均豪解释这其实是一个跟政府配套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均瑶在里面赚的是建筑费,风险很低,用他的话说就是,宁愿少赚点,也“不想去承担太多的风险”。   至于商业百货业务跟均瑶的置业关系,王均豪明确表示“没有关联”,因为根据上市公司的管理,要尽量做到不要有太多的关联交易。   均瑶是在2005年以2.41亿元收购无锡商业大厦,从而进军商业百货的。这在当时被很多人大呼“看不明白”,如今这一块的发展却是王均豪眼里不可多得的“好”,不仅使整个均瑶的产业链更加的完善,尤其作为上市公司,给均瑶的融资带来必然的正面贡献。

“先做强后做大”

  王均豪曾经跟王石探讨过多元化好还是专业化好的问题,他的选择是“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   “我有一千万的资金,买三只股票,这叫多元化吗?不是的;同样的道理,比如我集团是多元化的,但是我航空业务用的是专业的航空公司老总,用专业的人才来管理,从集团来讲,从董事会的角度,只管理他的战略、资金、人才。”王均豪自认为,现在能够心态轻松,就是受益于“多元化投资和专业化经营”带来的好处,做到这一点,多元化没有一点坏处,而且中国的市场还不成熟,随时会有调整发展的机会,“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如果有多余的资金,做一些适度的多元化是对自己有利的,但是必须是专业化经营。”   也因此,对于“行业第一”的追求,王均豪看起来可算是气定神闲。以均瑶设定的“百年老店”的目标,37岁的王均豪当然无需着急,即使是用他自己提到的龟兔赛跑的概念去工作,也还能“折腾”好几十年,“久了肯定会有一个位置。”   均瑶多处撒网的投资策略,其实并非无目的的“瞎折腾”。喜欢用儒释道文化来阐述自己观点的王均豪,出钱的时候,自然先关注企业主的为人,一个能够做到法定责任,再兼顾到道德责任,最后上升到博爱层次的企业主,一定是均瑶理想中的选择。   光是这样还不够。要让均瑶拿钱拿的痛快,对产业本身的考量显然也加入了均瑶管理层对儒释道的理解,一个排污糟糕的产业,吸金能力再强,也难入均瑶的法眼。   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是均瑶对自己的要求。王均豪把自己提到的“现代服务业”解释为“为社会服务,每个人都是服务者”。在他的概念里,没有雇佣者和老板的区别,而都是作为一个建设者去服务社会,所以,“好的企业文化是带不走、拆不开、偷不去、买不来的。”   这样的解释未免有点拔高后的矫情,不过王均豪常挂在嘴边的另一句也许听来更实在:“人民币是人民的,我在为谁打工呢?作为股东,只要企业能够做百年老店我就满意了,分红后除了做慈善,我不知道干什么。”

为上市做准备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多元混业的民营企业来说,对于资金的需求不容小觑,虽然已经控制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均瑶集团本身上市融资的渴望还是经由媒体传开,甚至传出了2009年年底上市的消息。   “前些日子有一个记者朋友问我,我提到了2009年准备启动上市计划,但是只是启动,后面的时间表还没有办法确定,具体的安排还要看未来的发展状况,至于A股还是H股,我也不能确定。现在创业上市很正常,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王均豪对本刊记者解释,均瑶后续的发展确实资金需求量蛮大,当然连续几年做下来,均瑶还是有一些业绩,“很多投资者也在追我们,最后还是要进入资本市场。”   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往往会引发外界对其资金流的猜测,民营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的碰壁很容易被总结成一种“歧视”,不过在王均豪眼里,贷与不贷,最终起作用的还是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银行也是愿意找优质客户的。银行要支持中小企业,企业首先自身要强,首先要有一个透明的东西给银行,银行也不能两眼一抹黑,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所以,王均豪也愿意把现在争议的“国进民退”,理解为“强进弱退、适者生存”,在他看来,有些行业做的不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被接收也是好事。

打虎亲兄弟

  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没有了大哥王均瑶,王均金、王均豪兄弟二人将均瑶这块金字招牌扛到了“百年老店”的高度,这样一份默契,局外人的好奇可想而知。   对于和均瑶现任董事长王均金的分工问题,王均豪表示,他侧重体育文化和食品饮料这两块业务,大的事情像一年开两次董事会可能都在董事会里面了,“可能季度经营分析会、月度经营分析会,或者监督检查,这两个板块我来的多一点,但是也并不妨碍他要去监督检查一下,都是透明的,大的事情最后都回到董事会了。”   王均豪认为兄弟二人是“二合一”,算是优势互补,而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目标一致。而均瑶能发展到今天,也得益于他们兄弟1992年开始想明白一个事情——当时在温州,也就是21、22岁,很多朋友都四五十岁了,他们赚了一些钱,不想干了,王均豪的父母也告诉他们不要干了,说原始积累做的那么辛苦那么累。确实那时候钱也够花,也有几千万了,要别墅有别墅,要车有车,都能满足,那还要什么呢?   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这个蜕变,王均豪现在感触颇深。   也就是这个蜕变后,王氏兄弟开始思考做什么,直到后来他们想明白,有生之年,做一个企业还在,这就是“百年老店”的原型。   现在的均瑶被称为“股权制的家族企业”,王均豪则认为,其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管理高层持股”,因为三兄弟股权明晰,分别为25%、35%、40%(王均豪占比是25%)。很难让人想象,当年分这个股份,三兄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虽然那是一笔很大的资产,一点增减都能换算成以千万计的财务当量,但是想明白了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财产就真的成为了身外之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12-28 23:02 , Processed in 0.0230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