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郑君民(前排中)与部分设计人员。摄影:朴峰
“串并混联的自动化加工装配机构,是大飞机自动化生产线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我们称之为‘大脑’,这套机构复杂的控制技术,是当今数控系统的最高精尖领域。”在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的“阳光休闲房”里,该公司信息、知识产权主管江世琳用一大串让记者听不懂的专业词汇,讲述着他们正在干的“很牛的事儿”。现在,光洋科技公司的研发团队用半年时间,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而完成这一使命的科研团队竟是由一群“80后”小伙子组成的。
对华禁售带来“表演机会”
2008年5月11日,国家控股的大型客机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ommercial Aircraft Corporation of China,Ltd.,简称“中国商飞公司”)在上海成立。承担着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自动化生产线这一最前沿项目课题的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在先后遭遇了西门子等公司在此类高档数控系统领域的对华禁售,几经考察调研,最终选择大连光洋科技来自主研发攻克大飞机生产线串并混联数控系统研发的难关。2008年7月,双方正式签订合同。
“大飞机生产线串并混联数控系统”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江世琳给记者做了这样的解释。“形象地说,这个系统就是负责组装大飞机的系统。飞机的各个零部件生产出来以后,要拼装到一起,这样才能飞上蓝天。但大飞机对组装的工艺要求太严格了。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两家飞机制造商,波音和空中客车都是采用串并混联式的自动化加工装配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飞机头部、尾部与机翼等各个部位同步安装,整机装配,这样就减少了工序,提高了精确性。”江世琳说,“这种高档数控技术,目前只掌握在西门子等少数大公司手中,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个空白。”
“由于航空技术关系到国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因此,国外公司不肯把这种数控系统卖给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经过各有关部门、协会推荐,最终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把攻克这项技术难关的任务交给了我们。”江世琳说,“要不是国外公司对华禁售,也许我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参与到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史里了。”
纸上PK催生“完美大脑”
“实不相瞒,刚接手这个项目时,内心确实挺兴奋。毕竟,中国制造大飞机是多少代人的梦想,能参加到这个过程中来,是多么大的荣幸!”该项目研发负责人、博士后、光洋科技副总经理郑君民,1976年出生,他也是这支研发团队中唯一一个不是“80后”的人。“但真正开始研发之后,我们就再也兴奋不起来了,因为我国在此类高档数控系统领域还是个空白,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一切只能靠我们这个团队不断地分析、论证、探讨。我们这个数控系统做出来之后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儿,谁心里都没有准谱。”
“那段时间,研发人员聚到一块儿,感觉就像在吵架。”1982年出生的刘庆安说,“有时为了一个细节问题,大家一争就争到半夜,反复推敲,纸上PK,只要这个问题形不成共识,大家就谁也不睡觉。”
“整个需求分析过程差不多持续了小半年,那段时间可真是痛苦坏了,天天熬夜加班,都顾不上跟女友约会了!”1983年出生的林猛,在这个项目里负责特殊功能制定开发,他说,“经过无数次分析研讨,到了去年下半年,方案基本上成熟了。有了方案,接下来就是按照方案生产各个部件,我们这台‘完美大脑’也就一天天成形了。”
过程艰辛好似“网游闯关”
“我去年刚毕业就到了这里,我干的第一份差事就是给中国大飞机制造‘大脑’,我跟大学同学说起这件事,他们都不相信。”负责串并混联功能开发的李俊说,“尽管这个项目研发的过程很艰苦,但一想到自己干的这件事儿‘很牛’,于是再怎么苦也不觉得苦了。”
“今年1月23日,我们研发的‘14轴5联动串并混联数控系统’正式交付使用,这套系统将应用于国产大飞机的生产线。”1982年出生的王玉恒说,“交付使用那一天,我们都高兴坏了,那感觉,就好像打网游闯过关了一样,特别爽!”
“虽然我们整个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但是我们敢挑战,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西门子公司能掌握的技术,我们也能!”负责伺服驱动技术的李文庆颇为自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