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司的力量 5 下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2 21:58: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随着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的成立,那些在华尔街上翻云覆雨的金融大亨和弄虚作假的上市公司,都被套上了笼头。

从20世纪30年代的这次危机开始,人民逐渐意识到市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资本崛起的过程中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从此以后,监管一词出现在各国经济运行的轨迹中。政府对于经济运行的态度不再是放纵自由,取而代之的是混合经济模式,这是人们对市场经济制度的一次重要修正。

“现代经济主要是混合经济,而不简单是市场导向的经济,或者是公司导向的经济,我不曾知道,在哪一个重要的市场中没有这样或那样的政府管制”,“重要的是,所有市场都要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之下运行,那种认为存在可以为所欲为,完全自由市场的想法是错误的,即使在英国这样自由开放的经济中也不存在。”

此时,在古典经济学的故乡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约翰.凯恩斯已然颠覆了传统思想,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创建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为目标的学说体系。“他曾经说,政府应该在经济萧条时进行投资,通货膨胀也是发展所必需的,他是一位英国的经济学家,他让英国人懂得如何调控经济,后来,这些观点又影响了美国。”

凯恩斯的理论被称为经济学的一次革命,有人称其影响就像是哥白尼对于天文学、爱因斯坦对于物理学,因为它改变了此前100多年中只由市场之手调节经济运行的理念。从此,政府对于经济生活的必要作用被重新估量。

“自由市场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是使用自由一词的问题所在。自由听起来很好,但是我们不能将自由市场和好的市场混为一谈”,“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规则、经济规则,做更多的介入,做更多的界定。”

对当时正在解救危机的各国政府来说,凯恩斯常说既是一种注解,也是一种理论支柱。美国政府在加大投资,提供就变的同时,提供了一系列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的法律。经过几年的调整,妻子从丈夫手中接到了久违的工资袋,失业者领到了能保证一日三餐的救济金,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政府就在身边,这是美国人从未感受过的冲击。1933年5月,迪斯尼公司上映了动画片《三只小猪》,片中的主题曲《我不怕大灰狼》一夜之间风靡全国。有人称赞此曲对于鼓舞美国士气的作用堪比罗斯福新政。

当大多数公司身陷绝境的时候,好莱坞则迎来了长达10年的黄金时代,庞大的美国电影产业开始形成。每年高达500部的影片给人们难得的欢乐和慰藉。1935年时,美国只有1亿人口而电影院的座位加起来却超过1100万。

经过几年调整,美国的市场渐渐趋于平稳,不过,在同样沉陷经济泥沼的德国政府却在挽救危机的过程中渐渐走向了一个极端。在工业巨子克虏伯的办公室里,醒目地悬挂着希特勒的肖像,下面写着:同元首在一起,直到胜利!德国的公司和多数民众都相信:希特勒是复兴德国经济的希望所在。事情在开始的时候似乎的确如此,“整个国家大举借债,然后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比如修造高速公路等,同时,大量制造武器,这一系列举措的结果是1933年之后,德国在经济领域取得很大成就,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成为最成功地走出经济危机的国家,被国家主义和利润至上所鼓荡的德国公司成绩斐然,1939年里,它们为国家储存了足够吃两年的粮食,和27万吨猪油、腌肉和黄油,还有170艘各类战舰、3350辆新型坦克、8295架作战飞机和140万德国士兵,依靠政府的订单,6年时间,克虏伯公司的纯利润就提高了近18倍,“企业家非常乐于接受政治性指标,因为他们可以不停地生产,他们能一直获得订单,这没有任何问题,这要比市场好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要比市场好得多,那时候根本没有人问任何问题,从这方面讲1933年到1939年的德国纳粹政权展示了资本主义是完全可以和专制独裁完美结合的。

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就能重现经济繁荣,美国的许多公司似乎并不愿意接受这种观点,当1933年的《工业复兴法》出台后他们明确表达了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坚守,在那份法案中规定了工人一周最长的工作时间以及最低的工资额度。

“我认为当时美国很多大公司的领袖包括亨利.福特,都极力反对此项措施,他们认为工资应该由市场决定,如果政府给工资设定基准,会让美国公司难以竞争。”

对此,亨利.福特表示如此做法,公司倒是消受得起,然而,这就象拿家里的家具当柴烧,过不了多久,柴火烧完了,家也没了。福特曾率先旅行8小时工作制和5美元的工资制,但那是公司为盈利而主动选择的,而在经济萧条,大多数公司的利润微薄之际,规定工资额度无疑会增加成本,企业要么转嫁给消费者,要么裁员,否则就只能再次倒闭。

对《工业复兴法》的争议持续了2年。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以8:1的票数宣布《工业复兴法》违背美国宪法予以废除。这一的,最高法院一口气取消了11种新法,危机爆发后的几年中,为了雇佣和救济失业者,政府花掉了30亿美元,这相当于上届政府的全部预算。大量的政府工程和非营利的国家公司使得国债在短短几年内翻了接近2倍,为此,政府不得不增加税收。

“这项税收政策也遭到了福特和很多重要商界人士的反对,就像我之前说到的那样,他们认为政府在以一种极其不好的方式干涉市场,这样做会损害竞争,削弱公司之间的竞争力。”

在增税的同时,政府开始大量削减公共财政支出,罗斯福总统相信:美国经济已经走出了谷底,政府可以退出市场了。然而,事与愿违,增税迫使许多公司不得不减员增效,而公共支出的减少又砸碎了许多人的饭碗。失业,是每次经济危机都必须面对的难题。但工作岗位的提供,最终只能依赖市场的复苏。到1939年时,美国的失业率又一次超过17%。刚刚抬头的经济,再次被推回谷底甚而有人将此称为“罗斯福危机”。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罗斯福先生对自己提出的很多问题,也许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但是,他是现代美国第一个提出正确问题的总统。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危机来临时,政府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个重要的问题。

公司惹祸,带来了社会的重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矫正了无数人的绝对自由意识,就像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提出的那样:政府有责任消除贫困,保护公民免于匮乏的自由。市场可以有效地筛选出强者,但它们无法保护弱者,因此,维护社会安全,保障基本公正的使命,政府责无旁贷。

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是,也许从来就没有无所不能的拯救者,公司的明天不能等等救星来开启,就在一片低迷中,一些日后引领经济潮流的新产业逐渐显露活力。

“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这意味着政府必须为几乎每一个受雇佣的美国公民进行存档,于是,对于这些能处理新数据的机器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IBM公司早就为这种需求做好了准备。1929年的经济衰退对年经的IBM公司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它当时的主要业务是制造考勤钟,到处都在裁员的时候,谁还会购买这种办公设备,明天在哪里?还有明天吗?公司创始人约翰.沃森年近花甲却信心十足,他说:我们不会坐等事情的发生,我们要促使事情发生老沃森非但没有缩小生产规模,反而扩大生产,卖不出去就储存起来,1930年到1933年IBM的生产能力提高了30%,1933年时,公司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实验室,

“如果回顾一下技术研发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经济危机对于研发反而是有利的,这导致了市场的整合,就是说力量较小的公司消失了,较强的公司则必须考虑如何合理安排他们的生产以及工作。”

1935年当政府需要对2600万就业者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时,唯一能胜任的公司就是IBM,它就开发的第一个运行乘法的会计机、字母打字机,立即派上了用场,第二年,IBM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2500万美元,拥有员工9142人,在随后的几十年中,IBM几乎成了工业计算机的代名词。

无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经济危机是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每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公司,都会在危机中寻找商机。20世纪30年代,杜邦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氯丁橡胶,正在替换所有旧式汽车轮胎,克莱斯勒的新车刷新了车速记录,让高速公路网有了名副其实的意义。

周一到周五,在家长里短的广播节目中插播的肥皂广告,让人们认识了肥皂剧,也认识了宝洁公司。新兴的实体经济、被规范了的金融业,以及更加完善的市场体制,为世界经济重归繁荣奠定了基础,不过,由公司证实全球经济的新一轮繁荣期的到来,还得再等十几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12-22 19:31 , Processed in 0.022001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