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俄媒称中国正研制隐身型"飞豹"战斗轰炸机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6 10:44: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核心提示:俄刊认为,歼轰-7完全由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发和制造,可以无条件地称为国产战机。在性能上歼轰7A则完全可以和80-90年代美国鬼怪最新改进型,法国幻影2000或日本F4EJKAI相比较。而且中国西飞目前正在研制新一代使用隐身技术的歼轰-7B战斗机。


资料图:歼轰7A战斗机。


据俄罗斯军工新闻网9月1日报道,俄罗斯国防工业综合体季刊《21世纪武器库》认为,如果说把强-5强击机看作中国首型完全自主生产的战机多少有点勉强的话,那么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则完全可以无条件地称为国产战机。因为除了动力装置及个别航电设备之外,歼轰-7实际上完全由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发和制造。
俄刊称,与歼-10多用途战斗机相比,歼轰-7无疑是更加中国化的国产飞机,它不像歼-10那样既有国外样机,又在外国帮助下设计,还装配进口发动机。和强-5一样,现实军事冲突成为研发歼轰-7空中攻击系统的直接动力。1974年1月19日中国军队在西沙群岛登陆,粉碎了越军的抵抗,彻底收复了被越南侵占的岛屿。当时已经灰溜溜地败走越南的美国只能坐视,不敢干涉。尽管收复西沙群岛的战役顺利结束,但是中国军队却无法忽视自己在战斗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比如,尽管中国空军和海军在靠近争议地区的机场部署了115架飞机,但在整个战斗行动中仅起飞401架次,而且没有一架飞机能直接飞到距离中国沿岸(海南岛)仅230公里的战区上空。当时中国空军强-5强击机和歼-6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根本达不到这种远程空战的要求,轰-5轰炸机的战斗使用因担心遭受更大的损失而变得困难,因为轰-5战术技术性能相对较低,且已经老旧,受到了越军F-5E战斗机的威胁。中国航空兵的使用困难也是由现代化导航瞄准系统、通信指挥系统、无线电情报侦察设备和电子战设备不完善,甚至是完全缺失而造成的。结果中国海军登陆部队被迫在没有空中支持的条件下行动,中国海军首架飞机直到敌方缴械投降几个小时之后才飞临西沙群岛。
在对西沙海战进行总结之后,中国海军和空军很快就向国防部提出建议,要求尽快研制能够首先替代轰-5轰炸机的新型增程攻击机。实际上用于替代强-5、轰-5飞机的前景战斗轰炸机的概念性研究工作早在1973年就已开始,西沙战事只是为其研发提供了额外强大的推动力。中国国防部认为,当时国家航空工业和经济现状不允许同时实施两个各自独立却又非常接近的航空攻击平台研制项目,因此决定在两个高度统一的方案框架内为空军和海军研制通用战斗机。1976年6月中国航空工业和军方代表在北京开会讨论研制新型诸军种通用战机的可行性问题。会上一致认为,中国海军和空军需要的全天候超音速攻击机不仅应当拥有较高的飞行技术性能,而且还应确保在敌军地面和海上防空兵器对抗条件下较高的战场生存能力,能在战术和战役纵深内行动。中国海军代表坚持双发双座配置方案,仿效的样板是1974年首飞的欧洲“狂风”战斗轰炸机原型机。在武器配置方面,既有常规杀伤兵器,也有当时强-5不具备的制导武器,还应当能够携载战术核弹药。
中国军方1976年提出了新型超音速增程攻击机研发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一项是首先能够替代空军和海军装备的轰-5轰炸机。沈阳、南昌和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设计团队随即先后提出了各自的方案。沈飞率先提出的歼轰-8方案实质上是歼-8II歼击截击机的攻击版,能保证统一性和通用性,大幅降低空中歼击和攻击平台的生产成本,最初得到了国防部和国防科工委的支持。但是当时歼-8II的研制尚未完成,原型机直到1984年6月12日才顺利首飞。另外,当时对能否成功研制出同时满足多种要求的统一作战平台还有很多疑虑。因此军方对通用机型的兴趣很快就开始消退,沈飞的工作重点随即集中到歼-8II项目上。
俄刊称,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提出的强-6方案显然是未来歼轰-7的主要竞争对手,它在中国军用飞机研制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初计划使强-6成为苏制米格-23BN歼轰机的现代化中国版。当时中国得到了数架米格-23BN,又从埃及进口了一批米格-23S前线歼击机。此前负责强-5研制工作的陆孝彭被任命为强-6飞机总设计师,在他的领导下新飞机面貌定型工作于1979年2月完成,实际上是米格-23BN和米格-23S的合成品,特别借鉴了设有机载雷达舱的米格-23S机首部分,充分使用中国当时熟悉和理解的苏联技术和设计方法,以便多快好省地研制出符合要求的新型战斗轰炸机。但是研制人员很快就发现,中国空军和海军要求新飞机不仅要有米格-23BN配备的激光测距仪,还要有确保飞机对地面、水面、空中目标全天候攻击能力以及地形规避能力的多功能雷达,而这种要求却无法通过简单仿制米格-23S使用的RP-22机载雷达的方式得到满足。结果当时做出了一项相当大胆的决定,创造性地仿制从越南战场上得到的美国F-111A飞机上的雷达系统,包括一套AN/APQ-113环视扫描雷达和两套AN/APQ-110地形规避雷达,将其改装到强-6飞机上。
但是中国工业在技术上难以胜任仿制当时最现代化且最复杂的无线电电子系统的任务,而且缺少必要的先进元件基础,被迫重新使用电子管,结果导致机载雷达设备的尺寸和重量进一步增大。另外,3套美国抛物线天线雷达的整体尺寸远远大于苏联RP-22雷达,这要求强-6机身尺寸必须增大,整体布局被迫调整。结果最初惯用的与米格-23类似的侧进气道改成了和F-16相同的机腹进气道,飞机尺寸和重量显著增加,达到了“狂风”战斗轰炸机的水平。最终无论是飞机,还是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的重量和尺寸都大幅增加,未能有效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导致解放军领导层逐渐失去了对强-6项目的兴趣。

公正地说,强-6项目努力尝试了当时最先进的其他技术成果,比如电传操纵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可变后掠翼系统等。在电传操纵系统方面,陆孝彭领导设计人员紧张工作,努力攻关,用了9年时间(1980-1988),类似设备还在其他稍晚一些的中国飞机上使用;AN/AJQ-20惯性导航系统的命运基本类似,中国专家努力将其从F-111A移植到强-6上,其中国版产品直到90年代强-6项目停止时还在研制之中;在可变后掠翼系统方面,中国产品的重量比米格-23使用的俄制系统增加了12%。由于其他方向的重量同样明显增加,导致飞机战斗载荷降低,作战半径缩短,最初打算安装的一台最大推力9.3吨的WS-6发动机无法保证飞机达到应有的设计性能。为挽救被动局面,1983年开始研制WS-6G改进型发动机,其最大推力应当提高到14吨,推重比达到7,并计划装配到歼-13新型歼击截击上。由于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作战效能本应比改进型强-5增加2倍的强-6项目在1989年被迫停止。之前已制造了3架强-6原型机,第一架用于静态试验,第二架用于航电设备地面试验,第三架用于可变后掠翼飞行试验,但最后也未能升空。尽管强-6项目最终未能圆满实现,但其研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和技术后来都在其他更为成功的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俄刊称,中国西飞公司和603所在其他企业之后加入了新型超音速攻击机的研发工作。在经过几年前期研究之后,1983年开始设计适宜低空使用、相对较重、机动能力有限的双发双座战斗轰炸机,最初代号轰-7,之后改为歼轰-7。最初的并列双座布局方案与F-111和苏-24类似,后来进行大幅修改,变成现在的串列双座布局,与英法“美洲虎”、日本F-1或南斯拉夫、罗马尼亚IAR-93战斗轰炸机更为相似。鉴于上世纪70年代罗马尼亚和中国的特殊政治关系,不排除两国之间在军用飞机制造领域直接展开科技交流的可能性,歼轰-7和IAR-93座舱布局非常接近就是明证。应当指出的是,70年代中期西飞已经拥有自主生产和改进轰-6轰炸机的经验,这无疑会在歼轰-7战斗轰炸机研制中得到应用。另外,中国在研制歼轰-7时还率先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走到了世界前列。
歼轰-7战斗轰炸机主要用于对敌方严密防护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既能使用自由落体航空炸弹,也能使用制导导弹。根据最初的设计,歼轰-7最为典型的战斗飞行应当在低空和超低空完成,机组人员由飞行员和领航操纵员组成,包括导航瞄准系统在内的航电设备应当确保歼轰-7既能使用空空导弹进行防御性空战,又能对地面和海上小型目标实施攻击,同时还要保证飞机的低空飞行和地形规避能力。
歼轰-7采用高位双后掠翼标准气动布局,使用全动水平尾翼、单面垂直尾翼、机腹导流片。国产HTY-4弹射座椅性能优越,能保证飞行人员在高度0-20000米、时速0-1000公里的条件下逃生。一体化座舱盖保证了良好的视线,仪表系统达到了第4代水平。歼轰-7使用的2台WS-9加力涡扇发动机是中国根据英国技术许可生产的,其原型为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为F-4K/M战斗机研制的“斯贝”Mk202发动机,这也是二战后中国战斗机首次使用西方动力装置,而不是苏联发动机。中国早在选定新型战斗轰炸机方案之前的1975年就已英国签署了新型发动机采购和许可生产协议,1976年进口了50台Mk202成品,并且开始准备生产中国版产品WS-9。歼轰-7使用的232H型多用途脉冲多普勒雷达充分借鉴了美国F-4E飞机使用的AN/APQ 120雷达的工艺和技术方案,性能相当先进,既能有效对抗空中目标,也能应对地面目标。对米格-21歼击机类的空中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70-75公里,对大型水面目标为160-175公里。
俄刊称,1988年8月歼轰-7首架原型机081号在西安公开亮相,当年12月14日成功首飞,次年11月17日首次达到超音速飞行速度。中国共制造了5架歼轰-7系列试验样品机,编号081到085,其中一架(可能是082号)于1994年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90年代初先后决定从俄罗斯进口苏-27前线歼击机和苏-30MKK多功能战斗机后,中国领导层对歼轰-7的兴趣有所降低。毕竟苏-30MKK载弹量可达8吨,使用现代化火控系统,在对地面目标攻击方面完全可以替代歼轰-7,仅在长时间低空飞行舒适度方面略逊色于中国飞机,因其机翼负荷略小。另外,苏-30MKK还能用作高效战斗机以夺取制空权,也能用作巡逻截击机,而这是歼轰-7所不具备的。不过歼轰-7项目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发展,在生产了5架验证机之后,预生产一批20架歼轰-7,交付中国海军使用,其中最初几架飞机于1994年出厂,各有5个武器挂点。随后开始生产第一批35架量产型歼轰-7,装备到东海舰队海航6师16团.
实践证明,歼轰-7成为一种相当成功的海上攻击机,它的列装无疑大幅提升了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作战实力。量产型歼轰-7翼展12.71米,长22.32米,高6.58米,空重14.5吨,最大起飞重量28.5吨,最大战斗载荷6.5吨,最大速度1.7马赫,实用升限15600米,低空作战半径900公里,高空作战半径1650公里,携带副油箱时最大航程3650公里,两次加油后最大航程6650公里。武器外挂点由5个增至7个,其中机翼下6个,机身下1个,攻击性武器包括最大射程40-50公里的“鹰击-81”(C-801K)亚音速反舰导弹(性能接近于法国“飞鱼”)、1500千克级自由落体航空炸弹、无控火箭弹。自卫性武器包括2枚“霹雳-5”空空导弹、1门23毫米23-III型双管航炮(与俄罗斯GSH-23L航炮类似)。
需要指出的是,从俄罗斯进口的苏-30MKK/MK2多功能战斗机火控系统在技术上与中国研制和生产的导弹系统并不兼容,中方压根就没向俄方提供中国导弹的信息,结果歼轰-7成为同类飞机中唯一能够更加经济更大规模携带国产航空杀伤兵器的有效载体,这可能也间接促进了歼轰-7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它在整体作战效能上,包括攻击力方面,略逊于中国空军2000年12月开始列装的苏-30MKK。因此,在从俄罗斯引进苏-30MKK的同时,中国不但尝试自主生产类似飞机,而且还在继续改善歼轰-7战斗轰炸机。
俄刊称,作为对首批38架飞机的补充,中国空军大约在2002年又得到了第2批38架苏-30MKK多功能战斗机。就在空军优先引进苏-30MKK的同时,此前装备轰-5轰炸机的海军航空兵各团也开始大量换装歼轰-7。从具体性能上来看,歼轰-7与美国F-4II“鬼怪”双座战斗机大体相当,在个别方面略胜一筹,比如最大起飞重量、低空最大速度等。在列装首批量产型歼轰-7(1)战斗轰炸机之后,中国海军开始列装第二批量产型歼轰-7(2),首先是东海舰队海航6师17团(义乌)。这批新飞机开始使用中国自主生产的改进型WS-9发动机,替代从英国进口的50台斯贝Mk202。相比之下,虽然推力性能基本相同,但是改进型WS-9使用性能大幅提升,可靠性明显提高,同时还保持了和斯贝Mk202在使用方面的完全兼容性。之后歼轰-7停产,开始生产更先进的歼轰-7A改型产品。由083号歼轰-7验证机改装的首架歼轰-7A原型机首次公开亮相是在1998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随后继续不断完善机载系统和设备。2002年7月1日两架全新的歼轰-7A试验飞机中的首架首飞成功。2004年底中国空军和海军开始列装新型歼轰-7A。
如果说歼轰-7只能与美国60年代末研制的F-4M、F-4E相提并论的话,那么歼轰7A则完全可以和80-90年代美国鬼怪最新改进型,法国幻影2000或日本F4EJKAI相比较。歼轰-7A使用的国产电传操纵系统显然是在强-6项目框架内研制而成的,JL-10A新型机载雷达、GPS接收仪、配备多功能显示屏的座舱仪表,以及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都进行了现代化改进。其中JL-10A脉冲多普勒雷达能绘制地形图,有效发现低空目标,对类似米格-21歼击机的空中目标的搜索距离为80公里,跟踪锁定距离40公里,能同时跟踪4个空中目标。除了能保证飞机使用高精激光制导武器之外,还具备地形规避能力。有报道称,与歼轰-7相比,歼轰-7A性能大幅提升,其最大载弹量增至9吨,可挂载的制导武器类型显著增加。除了“鹰击-81”反舰导弹之外,还能使用俄制KH-31P或国产“鹰击-91”、国产KP-88(C-701)高速反辐射导弹,KH-31A超音速反舰导弹,KH-29L、KH-29T空面制导导弹(据称中国2002年大约采购了2000枚俄空军现役KH-29L/T导弹),俄制KAB-500和国产500千克级LT-2航空制导炸弹,可能还有能够有效攻击大型海上目标的俄制KAB-500L、KAB-1500L-PR、KAB-1500L-F航空炸弹。另外,供歼轰-7A和轰-6使用的“鹰击-83”(C-803K)新型反舰导弹也于2002年11月完成了最大射程试验。
俄刊称,中国海军航空兵3个团已经或正在装备歼轰-7A战斗轰炸机,分别是北海舰队海航50师14团、南海舰队海航9师27团、北海舰队海航7师20团。2005年中国空军开始列装歼轰-7A,主要是济南军区航空兵5师14团、沈阳军区航空兵11师31团、南京军区航空兵28师82团。每个团配备18到20架歼轰-7A或歼轰-7。国产歼轰-7A现代化改进型战斗轰炸机的列装对中国优先采购苏-30的政策产生了影响。2003年中俄签署了采购合同,2004年8月中国海军首次开始接收24架苏-30MK2多功能战斗机,它比苏-30MKK的航电设备更先进,反舰武器配备也更强。当时中国海军似乎还在谈判采购另外一批使用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苏-30MK2飞机,但是随着歼轰-7A的顺利生产和列装,以及中国在歼-11B和歼-11BS研制方面取得的成绩,中国领导层对继续进口俄制战机的热情开始冷却。不过,近期歼-11B项目进展受挫,可能会促使中国重新考虑进口苏霍伊系列新型多功能战斗机。
俄刊称,在满足本国军队需求的同时,中国还成功研制了“飞豹”的出口型号FBC-1,并积极推向国际市场。中方强调,FBC-1的航电设备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要灵活配置,可以选择中国或其他国家生产的相应系统。从2001年亮相莫斯科航展的FBC-1大尺寸模型来看,这种飞机可挂载KH-31AE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及中短程空空导弹。据称已经有一些国家,包括伊朗,表现出了对FBC-1的兴趣,但是暂时还没有大规模采购的消息。还有报道称,西飞目前正在研制新一代攻击机歼轰-7B。这种飞机表面上是歼轰-7的全面改进型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新型飞机。从2008年珠海航展上推出的新飞机视频资料来看,新型歼轰-7B和歼轰-7一样采用串列双排座舱布局,在机身结构方面广泛使用隐形技术,包括低辐射进气道和雷达吸波涂层。另外还将使用新型航电设备。歼轰-7B还有可能安装国产新一代WS-10A发动机,其最大推力可达12-13吨,与AL-31F大体相当。目前该发动机正在进一步完善和量产准备阶段,如果该项目得以顺利完成,可以预计装配WS-10A发动机的歼轰-7B有望在2015年前后列装。不过,目前来看,歼轰-7B使用改进型WS-9发动机更为现实一些。


俄刊称,和强-5强击机一样,歼轰-7战斗轰炸机同样没有实战经历。但是近年来歼轰-7系列飞机开始积极参与上合组织框架内的联合演习,完善与俄制航空装备的作战协同技能。在中俄“和平使命-2007”联合演习中,歼轰-7在俄军训练场上空演练了对假想目标实施攻击的科目。但是在中俄“和平使命-2009”联合演习中,2009年7月19日中国空军第28师的一架歼轰-7A在吉林坠毁,两名飞行员丧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12-23 13:36 , Processed in 0.022001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